又是一年春绿,又是一年清明时。传统清明节日是人们缅怀先烈,悼念先人,寄托哀思的重要节日。秉承传统,清明节成为一个传续理念,传承文化,传递思念,传栽情亲,传习文明的节日。
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,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。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,故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,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,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。每逢清明节前,人们便寒食一日,家家户户不开灶火,只吃冷食。第二天清明时,头戴柳圈儿门前插柳,以表崇敬和怀念。人们清明祭祖扫墓,不仅是对逝者的怀念,更是对两千年前一位忠君爱国的义士的纪念与敬重!
禁烟冷食。寒食节也叫“禁烟节”,家家禁止生火,都吃冷食。
拜扫祭祖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,致祭、挂纸钱等。
寒食饮食。寒食食品、供品、饮料种类很多,多数寓意深刻。
寒食插柳。柳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。
寒食踏青。盛兴于唐宋,都人踏青,骑者步者,以万计。
寒食秋千。秋千原为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游乐项目。
寒食蹴球。盛行于唐,唐德宗、宪宗、穆宗、敬宗都喜蹴球。
寒食咏诗。寒食节时,文人们或思乡念亲,或借景生情。
为什么清明节一定要用“艾叶”?
清明节前都有做“艾糍”的传统习俗。在古代民间传说中新鲜的艾草是一种“避邪”之物。如果在清明节吃用新鲜艾草做的并且冷的“艾糍”可以“避邪”。长年百病不侵!说“避邪”也不无道理,因为艾草本身就是一种草药,有芳香化湿的作用,对于在清明这个氤氲漫天的季节来说,确实可以起到预防感冒等传染病的作用!
民间流传用艾草挂门头上有“辟邪”之说。
在先人的智慧延续下,人们对艾叶的认识越来越普遍。各式各样的小吃横空出世,香嫩的口感得到了人们的青睐。热腾腾,香喷喷的艾糕、艾饺、艾粽、艾馍等,无不让人垂涎三尺。
“艾叶”能受到人们的热捧,其实本质上还是归功于它本身就有强大的抵制预防疾病的能力。在中医学研究中,用艾叶制成的艾柱形成艾灸在医疗运用上也是发挥了极大作用力。在治病保健的功能上做出了伟大功绩。艾灸具有”驱寒湿、补元阳、通经络,调正气“四大原理。在古代有“家有三年艾,郎中不用来”谚语。
艾灸的现代医学临床研究
现代机理研究表明艾灸局部刺激作用、经络调节作用、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等而发挥:增强免疫、抗肿瘤、抗休克、防治心血管疾病、抗溃疡、镇痛、止咳平喘、减肥美容、防病保健 、延年益寿,等广泛的作用。
在情思浓密的节日里,怀着思乡思亲的心情把艾带回家
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。每到清明节,这句话不知道触动了多少游子的心弦。是啊,一辈子不长不短,却在这灯红酒绿的繁华世间忙得云里雾里,忽略掉蹉跎的亲人,也推掉的一些责任。诚心呼吁,在往你那遥远的故里,不管你是否有带了艾食点心,但一定要带上“好好艾”,一片孝心,一份关爱,一种感动。愿所有人新福安康